google-site-verification=grvU92s0xmXLhJdCQycBSgwvhxGUtN8OElFQEnPRD8M
top of page

陳小春教你:聰明的家長面對小朋友搶玩具就咁樣處理!

相信好多家長,特別是家裡有兩個孩子的家長都經常面臨一個情景,就係小朋友玩的時候經常搶玩具。有時候自己的孩子遇到比較霸道的小朋友,不替孩子出頭吧,怕孩子會有挫敗感;出面替孩子擺平吧,又怕孩子會變依賴家長以及懦弱,以後都不敢自己解決問題了。

到底要幫他出頭?還是教他禮讓?怎麼樣才能真正“幫助”孩子更好的成長呢?

這幾天正在追《爸爸去哪兒》,陳小春兒子Jasper身上發生的一件小事,突然讓我發現了一個觀察孩子世界的全新視角——

在這一集裡的選房環節中,陳小春的手氣“爆棚”,抽到了本季開播以來最破的一間茅草屋;另一個嘉賓爸爸杜江也抽到了開播以來最好的一間“豪宅”。

看看別人家的房子,再看看自己的茅草屋,Jasper真是超級羡慕!於是在無i和爸爸商量的情況下,就跑去找杜江叔叔商量換房,杜江叔叔很大方地答應了。

這時陳小春從屋裡出來,Jasper即刻徵詢爸爸的意見。小春其實已經聽到了他們的對話,但他沒有立刻批評Jasper這樣做不對,只淡淡地說了一句“你說呢?”

Jasper猶豫了半天,還是決定不用換了。因為就算不換房,他明天一樣可以來嗯哼住的房子裡玩。

看的出一旁靜靜觀察的陳小春也松了口氣,臉上都帶著點小驕傲——兒子叻叻。

嗯,Jasper很棒。懂得有理有據的表達自己的需求,也知道發現自己做的不對後及時改正。

但是更棒的還是陳小春:不急著批評孩子,而是願意等一等,看一看,給孩子思考和改變的機會。

為人父母,真的要給孩子多一點時間成長,同時也是給自己機會,把孩子看得更清楚。

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、哈佛心理學博士劉軒,也曾經分享過他兩個孩子搶玩具的故事——

一次,姐弟倆拿著一個類似超市收銀機的玩具,請爸爸幫忙換電池。電池換好後,姐弟倆為誰來當“老闆”這件事爭執了起來。爸爸想幫忙協調,便提議玩具要共用,能不能讓弟弟先玩(因為那是姐姐的舊玩具),可是姐姐不同意。

於是爸爸又提議,大家石頭剪刀布,贏的人先玩。這次姐弟倆都同意了,一輪猜拳後,姐姐贏得了先玩的機會。可就在這時,弟弟哇的一聲嚎啕大哭起來。

這可怎麼辦好呢?就在爸爸手足無措的時候,姐姐開口了,“弟弟別哭,你可以當按按鈕的老闆,我來當刷卡的老闆,這樣我們就可以一起玩了。”

這還真是個好主意,連爸爸都沒有想到!於是弟弟馬上收起眼淚,和姐姐開心地玩了起來。

事後劉軒才知道,原來那天是弟弟先把玩具翻出來的。原本姐弟倆已經商量好,由弟弟先當“老闆”。可爸爸突然跑出來說,猜拳贏的人可以先玩。所以弟弟才會哭得那麼傷心。

原來,很多時候是大人把事情搞複雜了:不知道孩子們發生了什麼,還硬要跑出來干涉孩子間的事,以為自己是最公正、最明智的,結果反而弄巧成拙了。

倒不如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。他們會用真誠、公平和創意,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。

我們計劃的BB多元智能小組都經常有此類情況發生,例如有一次玩波波池城堡的時候,A小朋友喜歡待在池子外面,把散落各處的球一個個撿回來。

這時候,B小朋友從波波池裡出來,正好經過A小朋友身旁,手裡還拿著一個波波。

A小朋友伸出手去,想把B小朋友手裡的球放回波波池裡,B小朋友抓住唔肯放手,兩個人就開始拉扯~

呢個時候,C小朋友就會立刻向老師投訴:“他們兩個搶玩具!”

老師呢個時候都會耐心同C小朋友解釋,他們只是一齊玩,並無乜矛盾。

果然,A小朋友見B小朋友不肯放手,就轉頭去撿其他的波波。

兩個小朋友都從剛才的角力之中,判斷對方的意圖,並從對方的反應中考慮自己的應對方法。

老師的適時不介入,反而給了孩子自行處理的鍛煉機會。

其實我們對孩子們之間發生事情的評判,往往都帶著主觀色彩。

尤其是當我們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相處時,出於保護的本能,我們總會格外警惕。其他孩子的一言一行,仿佛處處透露著小氣、自私、霸道和攻擊。

也正是這份保護,打破了孩子間的正常交往,讓小事變大,誤會叢生。

其實孩子們就在一次次試探和挫折中,學著怎麼和別人交往、學會如何在社交中建立彼此都舒服的界限感。

其實孩子間的交往真的沒那麼複雜。倘若我們能淡定一些,做個安靜的旁觀者,讓孩子自己去相處,去解決問題,我們就會看到孩子美好和睿智的一面;就會驚喜的發現,原來成長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情。


其他文章

文章分類

標籤
尚無標記。
bottom of page